【爸爸多陪伴塑造寶寶黃金品質】


DSC04841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媽媽陪在身邊比較多。但最近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幼兒從3個月起,父親能多陪伴寶寶的話,寶寶在1歲前以至 於以後的行為障礙都會更少,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等,也就是說能讓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更強,其攻擊性、叛逆性、好動性、反社會等不 良行為將大大減少。

對於寶寶來說,爸爸的陪伴可謂至關重要了。

1、每天陪伴3個小時

雖然爸爸的工作很忙,白天幾乎是不在家裡出現,因此很多都是1小時型的爸爸,也就是大多媽媽說的那樣:他也就吃完晚飯那會,抱會兒孩子,等到8點半之後,就輪到我來哄孩子睡覺。
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一方面是由於工作忙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因為爸爸不願帶小孩,覺得帶小孩是件麻煩事,讓他感覺很累。後者的這種觀點要改變克服了。

即使爸爸工作很忙,也應該盡量抽時間陪陪寶寶,保證每天3小時。晚餐如果沒什麼工作上的應酬,就盡量回家和寶寶一起吃飯。在飯桌上,共同製造溫馨祥和的氣 氛,爸爸也可以聊聊工作上的事,盡量多發出聲音。儘管寶寶不能理解你說什麼,但是爸爸磁性的聲音也能讓寶寶感到很有愛。

等寶寶長大一點,他自然就會在這種和爸爸交流中耳濡目染爸爸對於生活的追求和對於事業的執著精神,對寶寶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人生觀的塑造有著積極作用。

晚飯過後,爸爸還可以陪寶寶玩玩具,做遊戲,比如可以玩“舉高高”遊戲,爸爸把孩子舉到空中,每次一玩,寶寶就會瘋得不得了,咯咯咯咯直笑,寶寶和爸爸的感覺就更親近了。

2、說故事哄孩子睡覺

哄孩子睡覺大多成為媽媽生活的一部分,其實如果有爸爸來擔任這份工作的話,對寶寶的作用效果會更好。
即使寶寶起床的第一眼不是看到爸爸,至少在進入夢鄉前是和爸爸在一起的,那樣寶寶就不會覺得爸爸對自己的愛和關注比較少。

另外,爸爸和媽媽講故事的風格和形式很不一樣,媽媽更多地會用童稚話的語氣和孩子交流,故事的講述方法也總是“從前……”或者“在森林裡……”等固定的模式。
  
而爸爸講故事則是天馬行空,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能故事講到一半就去解釋某個成語的典故和來歷。爸爸在講故事時,一般不平鋪直敘,他懂得如何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引導孩子思考。
  
而且爸爸的知識面一般廣於媽媽,尤其在社會知識方面。所以,爸爸在拓寬孩子視野、豐富知識面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
因此,如果父母輪流給孩子講故事,不單能避免孩子的審美疲勞,也能夠讓孩子能夠熟悉父母溝通方式的差異,對於寶寶長大以後在與父母溝通方面很有好處哦!

3、爸爸帶孩子出外走走

週六日是寶寶能夠和爸爸呆一起的最長時間了。
即使爸爸平日工作再忙,週六日也可以抽時間帶著孩子到外面走走,而不要賴在家裡休息做宅男。

爸爸和媽媽帶孩子出去玩耍也是有差異的,媽媽帶著孩子到目的地的過程中可能是東看看、西逛逛,而爸爸大多是簡單直接,直接把孩子帶到目的地,然後和孩子盡情地玩耍,爸爸也喜歡在玩耍時對趣事津津樂道,寶寶在這個過程中更能享受這種簡單的快樂。
  
而且,爸爸有著比媽媽更強的準則行和目的性,比如和爸爸逛街,寶寶看中想買的玩具,爸爸一般說不買就不買,而媽媽在孩子的軟磨硬纏下卻很容易妥協。

所以,由爸爸教育出來的孩子,一般都較懂得遵守約定,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會會更強。在寶寶成長到叛逆期時,爸爸的“一聲令下”就會成為阻止孩子“胡鬧”的最後通牒。
孩子的叛逆行為也就會變少哦!

4、陪孩子一起完成任務

所謂的任務,其實就是一些家務活。家裡需要修修整整,爸爸的工作義不容辭。其實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也可以鼓勵孩子一同參與。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親子活動,也是一個教育孩子的過程。

其實爸爸參與家務勞動,除了能夠給孩子樹立一個“賢爸”可親可近的形象,還能培養孩子做家務、承擔家務的意識。
很多人說,爸爸帶孩子的方式就是“大馬帶小馬”。
媽媽的教育則更多是給孩子包辦解決困難,而爸爸則是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去解決困難。

就拿修單車來說,媽媽可能會簡單地叫孩子將單車拿出去修理,而爸爸則可能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或者和孩子一起修理,讓孩子在一旁幫忙。
和爸爸一起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爸爸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榜樣,其實這無形之中培養了孩子有擔當、獨立、果斷的品格和冒險創新精神。

因此,在教育上,爸爸有著媽媽所沒有的教育優勢,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其實說明了爸爸在和孩子交流、玩耍中,會無形地把自己的見識、樂觀勇敢的品質傳遞給下一代,在爸爸的高度關注下,寶寶的行為控制能力會變得更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童話世界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